生活污水处理中 PAC 的兑水比例

发布时间: 2025-10-22


生活污水处理中 PAC 的兑水比例及应用要点

在生活污水处理工艺中,聚合氯化铝(PAC)作为一种高效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,被广泛应用于污水的混凝沉淀环节,其核心作用是通过吸附、架桥等作用,使污水中的悬浮颗粒、胶体物质凝聚成大的絮体,便于后续沉淀或过滤去除。而 PAC 的兑水比例(即溶解稀释浓度)直接影响其絮凝效果、药剂消耗量及处理成本,因此掌握科学合理的兑水比例至关重要。

一、PAC 兑水比例的核心原理

PAC 为固体粉末状(或颗粒状)药剂,直接投加至污水中易出现溶解不充分、局部浓度过高的问题,不仅会导致絮凝效果不佳,还可能形成 鱼眼” 状不溶物,造成药剂浪费。因此,必须先将 PAC 用清水(或处理后的回用水)稀释成一定浓度的水溶液,再均匀投加至污水中。

兑水比例的本质是平衡溶解效率投加便利性:浓度过高,PAC 难以完全溶解,易堵塞投加管道;浓度过低,会增加投加设备的工作量,且可能因水溶液体积过大影响污水的水力条件。

二、生活污水中 PAC 的常规兑水比例范围

结合生活污水的水质特点(悬浮物浓度通常在 100-300mg/LCOD 浓度约 50-200mg/L,水质相对稳定),行业内 PAC 的常规兑水比例(即稀释浓度)一般为5%-10%(质量体积比),具体可理解为:

  • 5% 浓度:每 100L 清水中加入 5kg 固体 PAC
  • 10% 浓度:每 100L 清水中加入 10kg 固体 PAC

这一比例范围既能保证 PAC 充分溶解,形成均匀的水溶液,又能使后续投加过程中药剂浓度适宜,便于根据污水水质微调投加量。

需要注意的是,此处的兑水比例” 是指 PAC 与清水的稀释比例,而非 PAC 水溶液与污水的投加比例。PAC 水溶液与污水的投加量需根据污水的实际水质(如悬浮物含量、pH 值)通过小试确定,通常生活污水中 PAC 的投加量为 100-300mg/L(即处理 吨污水需投加 0.1-0.3kg 固体 PAC)。

三、影响 PAC 兑水比例的关键因素

虽然 5%-10% 是常规范围,但实际应用中需根据以下因素灵活调整,以达到最佳处理效果:

1. PAC 的有效含量

不同厂家生产的 PAC,其氧化铝(Al₂O₃)有效含量不同(常见含量为 26%28%30%)。有效含量越高,PAC 的絮凝能力越强,兑水时可适当提高浓度(如 30% 含量的 PAC 可采用 8%-10% 的稀释浓度);有效含量较低(如 26%)时,需适当降低稀释浓度(如 5%-7%),避免因浓度过高导致溶解不充分。

2. 生活污水的水质波动

生活污水的水质会随时段、季节变化(如早晚高峰污水中悬浮物含量较高,雨季污水被雨水稀释后污染物浓度降低):

  • 当污水中悬浮物、有机物含量较高时,需增加 PAC 的投加量,此时可适当提高兑水浓度(如 8%-10%),减少投加水溶液的体积,避免影响沉淀池的水力负荷;
  • 当污水浓度较低时,可降低兑水浓度(如 5%-6%),便于精准控制投加量,避免药剂过量造成浪费或出水铝离子超标。

3. 投加设备的性能

不同投加设备(如计量泵、投加漏斗)对 PAC 水溶液的浓度要求不同:

  • 若采用计量泵投加,需保证水溶液具有较好的流动性,浓度过高可能导致泵体堵塞,因此建议采用 5%-8% 的稀释浓度;
  • 若采用重力投加(如通过漏斗缓慢流入污水管道),可适当提高浓度至 8%-10%,但需确保投加口有搅拌装置,使药剂与污水快速混合。

4. 溶解搅拌条件

PAC 的溶解需要充足的搅拌时间和适宜的搅拌强度:

  • 若搅拌设备功率较大、搅拌均匀(如机械搅拌罐,搅拌转速为 100-200r/min),PAC 溶解速度快,可采用较高的稀释浓度(如 10%);
  • 若搅拌条件较差(如人工搅拌或简易搅拌装置),需降低浓度(如 5%-6%),延长搅拌时间(一般建议搅拌 15-30 分钟,直至 PAC 完全溶解,水溶液呈均匀的淡黄色透明状),避免未溶解的 PAC 颗粒进入污水中影响絮凝效果。

四、PAC 兑水及投加的操作要点

掌握正确的兑水和投加方法,是发挥 PAC 最佳效果的重要保障,具体操作需注意以下几点:

1. 溶解容器的选择

需使用耐腐蚀的塑料或玻璃钢容器溶解 PAC,避免使用金属容器(如铁桶),因为 PAC 水溶液呈弱酸性,会与金属发生化学反应,影响药剂效果并导致容器腐蚀。

2. 兑水顺序

应遵循先加水,后加药” 的原则:先在溶解罐中加入约一半体积的清水,开启搅拌装置,再缓慢加入固体 PAC,边加药边搅拌,待 PAC 初步溶解后,再加入剩余清水至规定体积,继续搅拌至完全溶解。严禁先加药后加水,否则 PAC 易结块,难以溶解。

3. 溶解后的使用时间

PAC 水溶液不宜长时间存放,溶解后应在 24 小时内使用完毕。因为长时间放置会导致 PAC 水解失效,出现分层、沉淀现象,降低絮凝能力。若一次溶解量较大,需在溶解罐中持续低速搅拌(如 50-100r/min),延缓失效速度。

4. 小试确定最佳比例

在正式运行前,需通过小试确定最适合的兑水比例和投加量:取一定量的生活污水,分别加入不同浓度(如 5%7%10%)的 PAC 水溶液,搅拌后观察絮体的形成速度、大小及沉淀效果,选择絮体大、沉淀快、上清液清澈的浓度作为最佳兑水比例。

五、常见误区及注意事项

  1. 误区一:浓度越高效果越好

PAC 兑水浓度过高,未溶解的颗粒会直接进入污水,不仅无法发挥絮凝作用,还会增加污水中的悬浮物含量,反而影响处理效果,同时可能堵塞管道和设备。

  1. 误区二:不考虑 pH

PAC 的最佳作用 pH 值为 6.5-8.5,若生活污水 pH 值偏离此范围,需先调节 pH 值,再投加 PAC,否则会降低絮凝效果。例如,酸性污水会抑制 PAC 的水解,导致絮体难以形成。

  1. 注意事项:安全操作

PAC 为弱酸性药剂,操作人员需佩戴手套、口罩等防护用品,避免药剂接触皮肤和呼吸道;若不慎接触,需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。

生活污水处理中 PAC 的兑水比例并无绝对固定值,核心需围绕 **“充分溶解、便于投加、适配水质”** 三大原则,常规选择 5%-10% 的稀释浓度,并结合 PAC 有效含量、污水水质波动、投加设备性能及搅拌条件灵活调整。实际应用中,通过小试确定最佳比例和投加量,同时规范溶解、投加操作,才能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,降低药剂消耗和处理成本,实现生活污水的高效净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