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合氯化铝结晶了怎么去除?
发布时间: 2025-11-03
聚合氯化铝(PAC)作为常用净水剂,在使用和储存中易出现结晶问题,了解成因并采取科学解决办法,能有效避免其性能受损。
一、聚合氯化铝结晶的主要原因
- 温度过低:这是液体 PAC 结晶的核心原因。当环境温度低于 0℃时,液体 PAC 中的有效成分会因溶解度下降析出,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结晶,温度越低,结晶速度越快、越严重。
- 浓度过高:若液体 PAC 配置浓度过高(超过 30%),或储存过程中水分蒸发导致浓度升高,有效成分易达到饱和状态,进而结晶析出。
- 储存不当:液体 PAC 长期敞口储存,会接触空气并吸收水分或杂质,破坏溶液稳定性;固体 PAC 若未密封防潮,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发生潮解,逐渐结块硬化,形成类似结晶的块状物。
- 储存时间过长:无论是液体还是固体 PAC,长期储存(超过保质期或最佳使用期)会导致内部成分缓慢变化,降低稳定性,增加结晶或结块概率。

二、结晶后的科学解决办法
(一)液体聚合氯化铝结晶处理
- 轻微结晶(少量析出):将装有结晶溶液的容器转移至常温(15-25℃)通风处,静置 1-2 天,期间每天用塑料或玻璃搅拌棒搅拌 1-2 次,利用环境温度让结晶自然溶解,避免使用金属搅拌棒,防止化学反应。
- 严重结晶(大量结块):采用温水辅助溶解法。准备 30-40℃的温水(水温严禁超过 40℃,否则会破坏 PAC 的絮凝结构),将装有结晶溶液的桶放入温水中浸泡,每隔 30 分钟搅拌一次,直至结晶完全溶解,溶解后需检测浓度,按需调整投加量。
(二)固体聚合氯化铝结块(类结晶现象)处理
- 小结块(直径小于 5cm):直接用塑料锤或木棒敲碎结块,过 80 目筛去除杂质后,可正常溶解使用,其净水性能不受影响。
- 大硬块(直径大于 5cm):将硬块放入洁净的塑料或陶瓷容器中,按固液比 1:3 的比例加入常温自来水,搅拌至块状物初步溶解,再参照液体 PAC 轻微结晶的处理方式,静置并补充搅拌,待完全溶解后即可使用。
三、注意事项
处理结晶过程中,全程避免使用铁、铝等金属容器,防止 PAC 与金属发生反应;结晶溶解后需检测溶液浓度,若浓度过高需稀释,确保符合净水使用标准;日常储存时,液体 PAC 应密封避光、置于 0℃以上环境,固体 PAC 需防潮密封,从源头减少结晶问题。
相关新闻
2025-06-24 08:37
2025-04-08 00:00
2025-04-06 00:00
2025-04-02 00:00
2025-11-03 09: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