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用了pac还要用pam?

发布时间: 2025-08-06


在污水处理中,PAC(聚合氯化铝)和PAM(聚丙烯酰胺)的联合使用是行业内的经典组合,其根本原因在于二者作用机制互补且协同增效,单独使用无法达到最佳处理效果。以下是核心原因的分点解析:


⚡️ 一、作用机理不同,各司其职

  1. PAC(混凝剂)——破坏稳定性
    • 电荷中和:PAC水解后产生带正电的多核羟基络合物(如Al₁₃),中和水中带负电的胶体颗粒表面电荷,消除静电斥力。
    • 压缩双电层:降低胶体颗粒间的排斥力,促使微小颗粒脱稳、凝聚成细碎絮体(矾花)。
    • 局限性:形成的絮体细小松散,沉降慢,脱水性差,对高浊度废水需大剂量投加。
  2. PAM(絮凝剂)——构建大絮团
    • 吸附架桥:PAM的长分子链同时吸附多个脱稳颗粒,通过“架桥”作用连接成网状结构。
    • 网捕卷扫:大絮体像渔网般捕获游离颗粒,加速沉降。
    • 局限性:对未脱稳的带电胶体无效,无法单独破乳或去除溶解性有机物。

🔄 二、协同增效,突破单一药剂瓶颈

对比维度PAC单独使用缺陷PAM单独使用缺陷联合使用优势
絮体质量细碎松散,沉降慢无法有效结合稳定胶体形成大而密实的絮团,沉降速度提升10倍以上
药剂用量高剂量才能达标需依赖脱稳前提减少PAC用量30%-50%,降低成本及残留铝风险
适用范围难处理高浊/高COD废水无法破乳或除磷高效处理含油、胶体、重金属等复杂废水
污泥脱水性泥饼含水率高无显著改善絮体强韧,污泥比阻降低,脱水效率提升

⚠️ 三、投加顺序不可颠倒

  1. 先PAC后PAM
    • PAC需1-3分钟完成水解与脱稳,形成微絮体;
    • 再投加PAM,通过慢速搅拌(10-30分钟)桥联微絮体成大颗粒。
  2. 顺序错误的后果
    • 若先加PAM,带电胶体未被中和,架桥作用失效;
    • 若同时投加,PAC的正电荷会使PAM分子链卷曲失活。

🌐 四、典型应用场景验证协同必要性

  • 自来水/污水厂:PAC除磷、脱色 → PAM加速二沉池分离;
  • 工业废水(印染、造纸):PAC破乳、中和电荷 → PAM絮凝重金属及有机物;
  • 污泥脱水:PAC破坏胶体结构 → PAM形成可压滤的硬质絮团。

💎 总结

PAC与PAM犹如污水处理中的“黄金搭档”:

  • PAC是“破局者”——瓦解污染物稳定性;
  • PAM是“建设者”——将碎片重构为易分离的絮体。

二者协同实现 1+1 > 2 的效果:以更低成本、更快速度达成水质净化与固液分离目标。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水质特性(如pH、浊度)选择PAM类型(阴/阳/非离子)并优化投加参数。